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

所属分类:时事聚焦    发布时间: 2021-11-23    作者:银川钢结构厂房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代理投诉”、“信用修复”和“减债免息”都有明确标注。

“反催收业务”野蛮生长,逃废债逐渐成为灰黑色产业。

日前,《经济信息日报》记者发现,一些“反催收机构”以“机构投诉”、“信用修复”等名义充当非法中介,非常活跃。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反催收技巧,教唆或代理债务人恶意投诉,甚至通过伪造虚假信用报告或证明材料,帮助债务人逃避金融机构债务。这种推动恶意逃废债的“生意”已经初具规模,逐渐形成灰黑色产业,严重影响社会信用体系,扰乱金融秩序。

对此,中国银保监会表示,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非法网络集团的治理。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金融、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治理协调机制,提高威慑力和准确性。

“减债不计利息”是明码标价的。

网络平台“精准”客户

今年9月,王女士(化名)因网贷长期逾期,.近经常接到催收电话。她在淘宝上搜索以“反催收”为关键词,找到了一家名为“法律援助退保权益保险”的店铺。当王女士问“能不能帮我免息处理逾期网贷”时,店内客服人员表示可以提供代理服务与欠款平台协商,“两周内所有贷款可以按15.4%的年化率处理”“运气好的话只能结清本金”。

随后,客服人员要求王女士提供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逾期时间、欠款金额、每月还款能力等诸多信息,并要求她邮寄一张用身份证注册的手机卡,将欠款平台中的预留号码改为这个手机号。店家表示会收取网贷总额的6%作为代理费,需要预付1000元定金。

“这是‘反催收代理’的典型操作方式。”多家银行和消费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反催收机构”通过批量代客户制作投诉材料,通过流程包装伪造疾病贫困证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演讲模板,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施加压力,迫使金融机构作出债权减免让步,从而达到逃避和废除债务的目的。

某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公司利用欠钱客户的焦虑摆脱被催收,对客户欠款收取5%至20%不等的“指导费”。定价主要依据提供的服务,“只写投诉信和说明与金融机构协商,单独代客投诉公司处理投诉的收费标准不同。”

事实上,大部分“反催收机构”都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争取客户。记者用“反催收”“逃废债”“退息”“无利息”等关键词在淘宝、闲语等网站上搜索,能找到上千家商家。记者注意到,这些商户的月交易订单从个位数到几百位数不等。

除了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和新社交平台也成为了大众客户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他们以宣传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为幌子,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的内容包装自己的话,吸引潜在客户。另一方面,在‘债’和‘信用’等高流量内容下也做评论,做到‘精准’引流。”一位对“反催收机构”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商业银行家表示。

此人表示,锁定部分潜在客户后,“反催收机构”会通过QQ群或微信群聚集大量群友,并持续宣传“自己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群内“我们是受害者”等言论,进一步诱导逃废债。

“代理投诉”“信用修复”的套路很深。

“反催收机构”通常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运作,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帮助债务人逃废债的目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灰黑色产业链。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灰黑行业规模的权威调查数据。但是,很多公司打着“代理投诉”、“信用修复”、“债务重组”的旗号,实际上从事的是恶意逃废债相关业务,从业人员数量相当多。大个人月营业收入可达600万至800万元。”一位对“反收藏”灰黑行业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以“代理投诉”为例,即“代理投诉”是指客户向金融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投诉,试图通过监管部门向金融机构施压,以获得减费和分期赔付的利益。

“这些公司通常会接管客户的信用卡和手机卡,接收发送给客户本人的会计信息,并冒充客户本人与银行协商。”很多业内人士证实,.近这类病例明显增多。

某消费金融公司举报称,2019年至2021年5月,其接到某代理商投诉,投诉内容和格式基本一致。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其受理的监管转来的正式书面投诉中,“模板投诉”月均超过80%,2021年2月更是攀升至89%的历史新高。此类投诉信内容高度相似,邮寄地点主要在辽宁、广东、河南,遍布全国114个地级市,呈现全国分布趋势。

消息人士称,有关信用卡非法代理的投诉已成为一个“行业”。在开放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哪家银行更“好谈”的讨论,被认为“更让步”的银行往往会成为恶意投诉的焦点。

除了“非法代理投诉”之外,为了帮助债务人逃避债务,帮助人们伪造虚假信用报告或证明材料的所谓“信用修复”非法中介也成为反催收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需要以电子档或纸质档提交个人信用报告的人群,有的机构通过PS或直接撰写伪造的个人信用报告。有的机构甚至帮助债务人与金融机构协商,消除逾期记录,降低还款金额,通过伪造失业证明、隔离证明、困难证明、死亡证明等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一位来自消费金融机构的人士表示。

一位来自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人士坦言,“反催收机构”帮助客户伪造大量材料,但金融机构很难逐一分析判断客户真实情况。“我们.近收到一个客户因昏迷无法还款的证明,但是客户在昏迷期间还是有消费记录的。”那人说。

整治“反征收机构”亟待合力。

为什么.近“反收藏”愈演愈烈?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伟表示,一方面,2020年.高法出台新的民间利率借贷司法解释后,别有用心的机构或个人曲解司法解释,以“机构收取超过一定利率上限,即高利贷违法”为由逃避还款。另一方面,疫情过后,部分小额贷款借款人收入下降,相关部门确实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政策,推迟还本付息,这也导致部分债务人认为有理由和空间逃避还款。此外,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近年来逐渐清理,部分员工转行“反催收”谋生,扩大了专业“反催收”群体。

“当反催收成为一个行业,很多别有用心的借款人打着维权的旗号逃避债务,对正常的金融秩序和信用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董希淼说。记者在微信群聊天记录中看到,群内借款人通过逃废债机构拒绝按约履行还款义务,称“白赚了一辆车”,甚至表示“反正没必要还款,应该借更贵的车”。

不少金融机构也承认,“反催收机构”利用监管投诉进行消费者保护套利的现象严重浪费了监管和金融机构的投诉处理资源,也给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带来压力,降低了收益。

对“反催收机构”进行专项整治已成为共识。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提醒消费者正确认识“代理投诉违法”风险。此外,不少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发布相关通知或采取专项行动。如沈阳市金融发展局、辽宁省银保监局联合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代理投诉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针对“非法代理投诉”。

然而,“反催收机构”仍然难以管理。一位业内人士承认,不少银行、金融机构曾以非法经营、信用卡诈骗、伪造国家机关公章等罪名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均因犯罪要件难以举证等各种客观原因难以立案,从法律层面给予有力打击并不容易。“目前,‘反催收业务’正徘徊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建议从司法层面完善灰黑产品的定义和执行标准,让灰黑产品在法律面前无处遁形。”此人指出。

董希淼还建议,对所谓“机构投诉”“信用修复”等反催收行为出台专项整治措施,建立金融、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治理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政策,提高威慑力和准确性。

针对“违规代理投诉”乱象,相关监管部门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表示,将加强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政策,标本兼治,从体制机制层面研究探索解决投诉根本问题的办法。下一步,将进一步查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机构加强源头治理,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规范经营行为,从产品开发、宣传、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加强管控,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杜绝投诉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对机构投诉处理的监管,督促机构严格按照《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依法依规处理投诉。对于未经证实的投诉,特别是涉嫌违法犯罪的投诉,鼓励机构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或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经司法机关认定的诈骗等犯罪案件,在向社会通报投诉时予以消除。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和风险警示,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银行产品,通过合法渠道维权。

(——文章来源于新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银川钢结构厂房的小编删除)